潁南:扎根百姓讓傳統曲藝更接地氣
“一勸世人孝為本,黃金難買父母恩;孝順生的孝順子,忤逆養的忤逆人……”在委婉悠揚的墜胡、清脆悅耳的鋼板、錚錚作響的琴弦伴奏下,曲藝志愿者郝玉業登臺說起了大鼓書《十大勸》,引得臺下觀眾連連叫好。近日,潁南街道辦事處、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共同開展以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”為主題的文明實踐活動,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漁鼓、豫劇、越調等精彩節目。
在風景秀麗、空氣清新的潁南植物園,一邊品純正的傳統曲劇,一邊與志同道合的的曲藝愛好者切磋“功夫”,成為了界首市及周邊群眾的新的文化活動方式。曲藝書場在把歡聲笑語送到群眾身邊的同時,也讓傳統藝術在百姓身邊扎下了根。
打造陣地,開拓“新樂園”。剛剛走過第6個年頭的曲藝書場,去年搬遷潁南植物園新址,著力打造“送戲到家門口”品牌,不斷升級活動陣地,提升了群眾的感官體驗。在書場外擺放的是一塊手寫著節目單的小黑板,曲劇《打金枝》、豫劇《穆桂英掛帥》、大鼓書《郭舉埋兒》等節目一目了然。每周一、二、三、四下午準時開唱,經過改造的舞臺區擺放一張桌子、兩支話筒,預示著一場歡樂的演出即將開啟。自2018年首次演出以來,演出場次從全年50余場增長到100余場,觀眾人數從平均每場50人左右增長到了200人。
群眾唱主角,當好“志愿兵”。潁南街道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,積極搭建文藝志愿服務陣地,成立了潁南街道文藝志愿服務隊。讓文化帶頭人、文化協管員當好領頭羊,積極發動文藝工作者、文藝愛好者和老藝人等文藝群體,登臺表演開展曲藝志愿活動。充分發揮地方曲藝的“草根性”優勢,以“文藝+”的形式,圍繞“黨史百年”、移風易俗、“黨的二十大精神”等主題,開展政策宣講,增強理論宣講吸引力,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群眾素質修養,促進良好社會風尚和道德風氣形成?,F在,曲藝書場志愿者已經達到30余人,周邊越來越多的熱愛演出的“角兒”加入其中為居民們表演曲藝節目。
聚焦群眾需求,做足“自選菜”。曲藝書場負責人毛玉蘭對第一年的演出情形依然記憶猶新,“社區居民喜歡什么樣的表演方式和節目,我心里也沒底?!痹谶@之后,毛玉蘭總會在演出結束后與大家聊聊天,詢問他們的觀看體驗,與他們拉拉家常。經過一年多的社區演出,毛玉蘭與臺下的觀眾已經十分熟絡,就像老朋友一樣。通過交流,書場的節目也根據觀眾需求不斷調整變化,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更符合群眾“口味”。深入生活、扎根群眾也帶給了演員們不少靈感,很多作品都是從閑聊中聊來的,推出了《喜退親》《驕陽頌》《掃黑除惡笑陽春》等一批接地氣、傳得開的優秀文藝作品。與此同時,毛玉蘭也順勢而為,開通了自己的抖音號,與網絡牽手,通過創新節目內容與服務方式,提高受眾面,滿足更多的新觀演需求,提升傳統文化的吸引力。(楊慧鈺)